广东开云网页版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支持

服务支持

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支持 > 参考资料
分类

压电陶瓷电性的物理机制

2021-11-03 参考资料

一、概述
      压电陶瓷是一种具有压电效应的多晶体,由于它的生产工艺与陶瓷的生产工艺相似(原料粉碎、成型、高温烧结)因而得名。
      某些各向异性的晶体,在机械力作用下,产生形变,使带电粒子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在晶体表面出现正负束缚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晶体的这种性质成为压电性。压电性是J·居里和P·居里兄弟于1880年发现的。几个月后他们又用实验验证了逆压电效应,即给晶体施加电压时,晶体会产生几何形变。
      1940年以前,只知道两类铁电体(在某温度范围内不仅具有自发操化,而且自发极化强度的发向能因外场强作用而重新取向的晶体):一类是罗息盐和某些关系密切的酒石酸;一类是磷酸二氢钾盐和它的同名型物。前者在常温下压电性,技术上有使用价值,但有易溶解的缺点;后者要在低温(低于—14  C)下才有压电性,工程使用价值不大。
      1942-1945年间发现钛酸钡(BaTiO  )具有异常高的介电常数,不久又发现它具有压电性,钛酸钡压电陶瓷的发现是在压电材料的一个飞跃。这以前只有压电单晶材料,此后出现了压电多晶体材料—压电陶瓷,并获得广泛应用。1947年美国用钛酸钡陶瓷制造留声机用拾音器,日本比美国晚用两年。钛酸钡存在压电性比罗息盐弱和压电性随温度变化比石英晶体大的缺点。
       1954年美国B·贾菲等人发现了压电PbZrO  -PbTiO (PZT)固溶体系统,这是一个划时代大事,使在BaTiO  时代不能制作的器件成为可能。此后又研制出PLZT透明压电陶瓷,使压电陶瓷的应用扩展到光学领域。
      迄今,压电陶瓷的应用,上至宇宙开发,下至家庭生活极其广泛。
我国对压电陶瓷的研发始于五十年代末期,比国外晚十年左右,目前在压电陶瓷的试制、工业生产等方面都已有相当雄厚的力量,由不少材料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二、压电陶瓷电性的物理机制
      压电陶瓷是一种多晶体,它的压电性可由晶体的压电性来解释,晶体在机械力作用下,总的电偶极具文(极化)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压电现象,因此压电性与极化,形变等有密切关系。
1、极化的微观机理
      极化状态时电场对电介质的荷电质点产生相对位移的作用力与电荷间互相吸引力的暂时平衡统一的状态。极化机理主要有三种。
(1)电子位移极化——电介质的原子或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带正电原子核与壳层电子的负电荷中心出现不重合。
(2)离子位移极化——电介质正、负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从而长生电偶极矩。
(3)取向极化——组成电介质的有机分子,有一定的本征(固有)电矩,由于热运动,取向无序,总电矩为零,当外加电场时,电偶极矩沿电场方向排列,出现宏观电偶极矩。
对于各向异性晶体,极化强度与电场存在有如下关系       m,n=1,2,3
式中  为极化率,或用电位移写成: 
2. 压电效应
 (1)正压电效应
      压电晶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在某些相对应的面上产生异号电荷,出现极化强度。这种没有电场作用,由形变产生极化的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
对于各向异性晶体,对晶体施加应力  ;(相应的应变  )时,晶体将在X,Y,Z三个方向出现与  成正比的极化强度, 即:      式中  ,  分别称为压电应力常数与压电应变常数。
 (2)逆压电效应
       当给晶体施加一电场时,不仅产生了极化,同时还产生形变,这种由电场产生形变的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这是由于晶体受电场作用时,在晶体内部产生了应力(压电应力),通过应力作用产生压电应变。存在如下关系
                              
或                                  式中  和  分别为d和e的转量矩。
3.压力效应的机理
      压电效应首先是在水晶晶体上发现的,现在我们以水晶晶体为模型,说明产生压电效应的物理机理。



      当不施以压力时,水晶晶体正、负电荷中心如图5-1(a) 分布,设这时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整个晶体的总电矩等于零,晶体表面不荷电(不呈压电性)。
  当沿x方向施加压力  时,晶体发生形变,正、负电荷中心分离,即电偶极发生变化,从而在X面上出现电荷积累,如图5-1(b)所示。
      当沿Y轴方向施加压力  时,晶体形变正、负电荷中心的分布如图5-1(c)此示,这时总的电偶极距发生变化并在X面上引起与前面相反符号的电荷积累。 显然,用伸拉力代替前面的压缩力,则表明电荷的符号反过来。总之,对具有压电性的晶体施加压力时,可能引起压电效应。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2  开云网页版  粤ICP备2021071924号 All Rights Reserved